市场分析

2015电子业:英伟达博通ARM篇

发布日期:2015-01-23

    展望2015年,电子行业将有哪些新动向?哪些新兴应用市场值得关注?厂商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新机遇?新年伊始,笔者专访了近30家领先的半导体厂商及制造商,在上一篇中我们解读了高通联发科英特尔三大巨头的观点,接下来继续看看英伟达博通ARM的大佬们又是怎么说?

  视觉计算将发挥更大作用

  NVIDIA中国区高级市场总监刘念宁

   我想用这四个词描述当前电子产业现状比较合适:开放、智慧、移动、互联。2014年,我们看到更多的公司加入了这个行业,并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如各种智 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等,与此同时,移动设备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设备,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获取资讯甚至办公的主要平台。此外,基于云的应用、物 联网、车联网也正在大肆兴起,预计2015年,这样的势头还将更加猛烈,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国家,用户的 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要满足如此巨大的市场,光靠产品进口,肯定不行,我们需要更多符合国内用户的本土化产品及应用,对此,也有更多工作等着我们去 做。NVIDIA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也强调在中国研发,我们不仅设立了研发中心,我们还与联想、小米、中兴等业内知名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适合国内 用户的产品。

  另一个挑战,则是短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权衡。任何一个飞速增长的行业,你都会看到很多企业介入,而要想在其中处于不 败之地,选择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无疑将成为关键。NVIDIA的优势是视觉计算,早在六年前我们推出Tegra移动处理器的时候,我们便赋予 了它领先同类产品的视觉计算性能,并为更多高品质图形应用提供了保障。六年后,Tegra K1处理器的问世,让移动设备首次具有PC级的运算性能,并成就了更多图形内容丰富的应用,如三维场景创建、实时影视合成、手语翻译甚至无人汽车等等,应 用前景非常广阔,而这恰巧也是其它任何同类产品所无法提供的。

  首先一点是需要企业从制造走向创造,不断推出差异化、优秀的产品,以独特 的产品卖点去吸引消费者,并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以我们的GTX 980为例,它不光在性能方面达到了业界顶尖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的节能特性、VXGI、MFAA等特色技术,这些都是目前其它任何竞品都无法比拟的。换句 话说,想要最好的游戏体验,你只能选择NVIDIA的产品。

  其次是从引领产业,向建立产业生态圈,与合作伙伴共同进步转变。对电子产品 来说,它不光有硬件,上面运行的操作系统、甚至应用,都是产品的一部分。它是由硬件厂商、系统及软件开发商共同合作的产物。因此我们与这些合作伙伴建立深 度的合作关系,从前期开发、产品发布开卖,到后续应用的跟进,我们都提供了完整的硬件及技术支持,所以你可以看到,不管是PC游戏,还是面向商用市场的高 级渲染、能源勘探,NVIDIA获得的认证是最多的。也正是因为建立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才得以让我们在市场上保持不败地位。

   只要是能让视觉计算发挥重要作用,并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的市场,NVIDIA都会非常重视。当前,用户更多的把目光放在移动互联、云上面,对NVIDIA 来说,把这两大块儿市场与视觉计算结合起来,提供图形内容更加丰富的应用,将会是未来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游戏的 流式传输,你不光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查阅新闻、观看视频,你甚至还能在上面玩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的游戏。对商业用户来说,我们提供了基于GRID GPU的远程虚拟桌面,它让你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享用媲美工作站的图形计算性能。此外,诸如汽车的驾驶员辅助系统、机器学习、智慧城市建设,都是 NVIDIA非常关注并一直在做的,它们将极大程度改善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便利。

  之前提到,NVIDIA有最好的产品、最棒的合作伙 伴,视觉计算是NVIDIA的强项,从玩的游戏、看的电影,到产品设计制造,再到车辆的辅助系统,甚至智慧城市建设,只要是需要人眼去看,用脑袋去想的东 西,都可以通过视觉计算来实现。而在移动互联、云计算时代,我们也推出了相应的GRID产品来满足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不断增长的使用需求。可以说,不管未来 市场怎么变,应用怎么变,NVIDIA都会携手合作伙伴一同面对,为此,我们充满信心。

  博通:2015年可穿戴市场将迎来质的飞跃

  美国博通(Broadcom)公司总裁兼CEO Scott McGregor&大中华区总裁李廷伟

   全球半导体市场还在增长,但是向着接近饱和的状态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技术的演进和产品的发展进入到成熟期,但还是有很多的发展机会,也会有更多业界整合 发生。作为全球电子制造的中心以及凭借不断进步的创新能力,中国市场已经和全球市场融为一体。因此我们认为上述趋势也同样适用于中国。

   由于去年底工信部4G牌照的发放,使得国内4G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业内普遍认为,2015将迎来中国4G大规模发展期,快速迈入4G时代。同时,我们也切 实感受到了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在智能硬件开发上的热情。如果说2014年可穿戴技术还是在摸索阶段的话,相信在各大品牌的推动下,2015年将会迎来质的飞 跃。不仅在京沪深每天都会有各种新鲜的硬件创意层出不穷,甚至在一些非传统的电子行业中心城市,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正不断融入这股浪潮。很自然的,电子产品 不断增强的便携性,又反过来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天然土壤。相信在博通等业内领导厂商的推动下,无线充电技术将会在2015年迎来应用真正起 飞的一年。

此外,我们看到在金融、能源、交通、商业零售、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正在被大规模的采用,这势必会为企业级数据中心、 SDN/NFV、光网络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而随着国内汽车制造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以及车联网技术的发展,相信国内车企在车载以太网技术上将不会再是旁观 者。再者,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成立,将会为国内的家庭网关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而广电OTT政策的改变,也会带来广电主导的OTT盒子发展契机。

  另一方面,厂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技术上提供适合这些市场发展需求的技术,同时为互操作建立统一的标准。

   以物联网/可穿戴产品为例,面向物联网应用和设备的新想法正在以每天数百的速度涌现,但关键的是开发人员能够迅速测试概念,并将它们尽快推向市场。由于 物联网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分析数以百万计设备和传感器实时数据的企业应用程序,以及通过无线家庭网络传输的个人健康和卫生配件),因此需要一套通用的 工具和技术。

  此外,促进物联网发展和应用背后的驱动力是低成本无线连接的可用性,无线连接可以使得产品能够在任何地方使用,并且进行任 何操作。在诸如Wi-Fi、蓝牙智能、NFC和GPS等成熟技术的支持下,高效射频设计令对工艺的要求以及无数物联网设备对电力的需求在不断降低。反过 来,效率的提高可以使工程师能够设计、生产和推出价格实惠且能够引发大批量采用的产品。

  随着价格实惠的交钥匙无线连接平台的出现,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地建立物联网设备和应用有关想法和概念的原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WICED Sense开发工具包,此工具包是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物联网原型设计工具包,拥有一个蓝牙智能芯片、五个微机电系统(MEMS)和蓝牙智能兼容的软件堆栈。通过缩短早期概念和最终产品之间的时间,无论规模大小,所有公司都可以更快地将其设备推向市场,并且满怀信心地迈向成功。

   使物联网市场快速发展需要克服的其中一个重要障碍是互操作标准的可用性,这些标准令不同供应商的产品彼此间能够发现、连接以及交互,而不用理会它是何种 品牌、操作系统、平台、设备类型或传输层的产品。这并不是说,在没有出台共同标准的情况下,物联网不会发展——直到今天我们光收看电视就需要使用数种不同 类型的遥控器,而消费电子行业却一直在蓬勃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公认的标准,物联网不会尽可能迅速的发展,而物联网全面的潜在优势和回报则可能会延迟数年。

   2015年,包括博通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在关注物联网/可穿戴市场,不过,尽管这个市场看起来非常有趣,但是我们认为它还只是在市场起步期。我将物联网和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出现低成本的设备,功能简单,先让消费者体验,这是小数据量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这些设备越来越受欢迎,有非 常吸引人的应用与体验,开始通过这些设备收集到更多的数据信息,并创建架构;第三个阶段是分析巨量数据,并找出这些数据的用途。

  除此之 外,我们认为在4G、光纤到户、有线Modem、卫星通信以及以太网等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随着4K 电视购买量的增大,影音数据的传输量会持续增加。今后4K电视还有望升级到8K。这会带动在4K电视芯片,机顶盒、网络设备芯片以及其他连接技术如Wi- Fi、蓝牙、遥控IC的需求。

  另外,面向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将会有很大前景。基于磁共振技术的无线充电技术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基于 “空间自由”的理念的磁共振技术得到了无线充电联盟(A4WP)和电力事业联盟(PMA)两大无线充电标准组织的全力支持。这一技术简单易用,“空间自 由”的概念意味着多台设备可以通过同一发射器同时充电,而且待充电设备不需要精确的放置在充电平面上。

  当然,车联网市场也不容忽视。现 在人们已经将越来越多原来在家中观看或者使用的产品和内容,转移到汽车里面运行了。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此外,自动驾驶以及驾驶安全问题开始受到重 视,这就使得汽车有了越来越强的信息需求。由于车载以太网技术可以把汽车内的数据带宽拓得更宽,使得车里面的通信变得更加畅通,我们也非常看好它的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还有SDN和NFV。如今越来越多客户开始关注SDN,希望用它进行网络简化以及快速部署。而博通还能够帮助将SDN部署在移动回传领 域。此外NFV则使用户可以灵活地将网络功能从专用应用服务器转移至一般用途服务器,从而赋予网络更高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工作效率。服务供应商无需再次 购买单一用途的路由器或设备,而是在服务器上以虚拟机的形式实现该设备所具有的功能。在网络日趋复杂和对带宽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SDN与NFV赋予令网 络依然保持易配置性。

  作为一家以工程为导向、专注于研发的公司,博通一向的策略都是以卓越的工程执行力和市场领先地位来应对瞬息万变的 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博通的使命是“连接一切”。在家庭、企业及移动领域,博通公司的芯片无所不在。据统计,目前全球99.98%的网络流量至少通过了 一颗博通芯片进行传输。我们的产品与技术创新涵盖家庭、手持设备和基础设施领域,通过高集成度、高互连性、低功耗和优质的性价比,彻底改变了通信市场的经 济情况。

  博通一直积极投身于各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从而在创新上进行再投资。在包括有线调制解调器和有线卫星、数字用户线路、以太网交换 机、IP机顶盒和Wi-Fi等几十种产品中,博通公司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未来的数字世界需要更多的接入互联能力、移动便捷性和强大的网络流量处理能力,凭 借上述策略,我们已经率先树立了在这些领域的行业领导地位,赢得了市场先机。

  尤其在中国市场,我们也在不断加强投入力度。在过去的一年里,博通在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在内的各个层面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关系,相信这对博通未来的发展更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开启智能硬件时代元年

  ARM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

   目前全球电子产业仍然处在一个小幅增长景气周期,整体市场还是比较活跃的,创新层出不穷,过往成长力度强劲的平板、智能手机市场会呈现平稳,我们将看到 更多创新的技术和应用刺激产业增长,例如智能硬件。2015将是智能硬件(Hardware APP)时代的元年。另外,我们关注到互联网公司正在对硬件产业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延续这种趋势,互联网与硬件的深度整合将促进产业更快的发展,为产业 带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中国的电子产业尤其是半导体和消费电子行业,已经迎来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移动Soc的领域,国内芯片企业将继续扩展版图,物联网产业的兴起将重新定义未来MCU的 设计规范和格局,这将给国内IC企业带来重新洗牌的绝佳机会。 从设备层面来看, 手机、平板、穿戴设备、OTT盒子、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等都将颇有看点,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将获得进一步做强做大的机会,而且将加快国际化步伐,逐 步扩大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如华为、小米等企业。全球一体化和产业集中化的趋势意味着,国内企业在资金规模、新技术研发跟进、生态资源整合等方面都 会 加大投入来应对诸多挑战。

  电子行业挑战日趋激烈,厂商利润空间不断缩水,要在市场立足,首先,从业者应当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用户 体验;跳出纯硬件思维,更多地注重服务和用户体验。其次,中国已经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产业环境、创业环境,厂商应该更聚焦在自我产品的创新、找到合适的市 场定位、发掘新的市场机遇,通过差异化或独有的技术商业模式优势赢得市场。

  展望2015年,OTT盒子依然值得期待,此外,智能家居、 车载产品、可穿戴、工商业物联网领域等都值得我们关注。用户的潜在需求、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产业链各环节大厂商的推动是我相对看好这些市场的原因。在这 些产业里因为智能连接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与生产力提升是成长的驱动力。多样化的需求是这些成长市场的共性。而ARM的社区式生态系统是最适合这些多样化高成 长的产业的。 说到新产品技术,我个人比较期待可穿戴和家居的智能硬件、游戏微主机、虚拟现实头盔、WiFi音箱、无线充电、基于ARM TrustZone的指纹识别支付、64位ARM服务器等产品或技术有所突破。另外,ARM今年针对物联网领域推出的免费mbed操作系统,我们也期待在 2015年看到基于这项操作系统开发的新创意。

  新的一年,我们将持续与产业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创新的生态系统。在移动、企业基础设施、智 能嵌入式等市场深入耕耘,同时也会关注车载等其他应用领域市场。基于这些重点,除了产品的研发,我们也将加强与上下游主要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与他们探讨实 施更多创新的生态和技术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电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针对全新的市场,如物联网领域,由于这块市场依然非常碎片化,因此在Cortex-M 处理器的基础上,我们在今年十月推出了mbed物联网设备平台(IoT Device Platform)旨在为物联网设备与服务提供通用的基础组件,通过我们独特的社区式生态系统模式让创新型企业将能够专心致力于产品增值功能的开发及差异 化,从而加速物联网发展。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电子行业 英伟达 博通 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