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作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电子产品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慢慢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不过提到Flash 闪存,大家一定会想到三星、东芝、Sandisk这些常见的品牌。殊不知,这些常见的品牌都是全球最大的NAND Flash供应商。
Nand-Flash内存是Flash内存的一种,其内部采用非线性宏单元模式,为固态大容量内存的实现提供了廉价有效的解决方案。Nand-flash存储器具有容量较大,改写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存储,因而在业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嵌入式产品中包括数码相机、MP3随身听记忆卡、体积小巧的U盘等。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TrendForce 旗下记忆体储存事业处 DRAMeXchange 最新报告,2014年第四季 NAND Flash 市况虽依旧维持健康水准。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全球六大NAND Flash供应商以及他们在2015年的展望。
三星电子(Samsung)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包括26个下属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三星电子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300个法人及办事处,员工总数19.6万人,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
三星电子从事LCD、半导体、手机及数位媒体等业务,目前三星电子的主要经营项目是七大事业群:半导体、移动通讯、数字视频、电信系统、IT解决方案及数字应用。除生产手机、电视、显像屏、半导体及电池等,亦涉足金融、造船、免税店、主题公园等领域,为韩国贡献23%的GDP。
目前主要的半导体业务是DRAM、NAND闪存、微控制器以及视频感测器。近年来为了扩大市场,也进入了微处理器以及晶圆代工。著名的美国苹果公司iPhone的主要零件:闪存、多层陶瓷电容器、电池和软性电路板均为三星所代工和研发制造的。
三星在DRAM领域居产业霸主,让海力士、尔必达、美光等公司的市占率都在三星之下。英特尔与三星电子目前是全球前两大半导体厂商。不过它们之间的营收差距从2009年的110.5亿美元变成2010年的74.2亿美元。而英特尔于2010年半导体营收成长率虽然高达24%,但三星更以54%成长率积极追赶中。
三星半导体部门从2014年第3季开始,2季取代了负责主力智能手机事业的IM(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obile Communications)部门,拿下三星获利金鸡母头衔。三星半导体部门2014年营收39.73兆韩元(约366亿美元)、营利8.78兆韩元,年增6%、27%。尤其是DRAM、NAND Flash等存储器事业的年营收更来到29.32兆韩元,与2013年相比成长了24%。
2015年展望
三星电子 2014年第四季 NAND Flash 位元出货量较上季成长5%,平均销售单价季衰退近10%,营收则微幅季衰退4.2%。2015年第一季位元出货量虽受需求端淡季效应的冲击,将持续仅个位 数的成长,但因固态硬盘业绩成长,加上3D-NAND Flash逐渐成熟,三星电子整年度的位元出货成长可望超过产业平均的35~40%。
三星电子2015年重点将放在扩张固态硬盘市占率。企业级固态硬盘的进展将持续带给龙头英特尔极大威胁,而PC端的固态硬盘市场则随着TLC-SSD的市占率逐步 攀升及笔记型电脑固态硬盘渗透率的提升,而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动能,预期固态硬盘位元出货量将超越eMMC/eMCP,成为三星电子今年在NAND Flash中成长最强劲的应用。而采用3D-NAND Flash的企业级固态硬盘出货持续成长,PC端产品也预期在上半年完成主要PC-OEM业者端的认证流程,今年下半年将顺利量产出货,拉开与其他业者的 竞争距离。
东芝电子(Toshiba)
东芝公司(日语:株式会社東芝/かぶしきがいしゃ とうしば ,英语:Toshiba Corporation)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亦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属于三井财阀。东芝公司是由两家日本公司于1939年合并而成。
第一家公司是田中久重于1875年在东京创立的工业制造所。1882年,田中久重的继承人田中大吉将其定名为田中制造所,后于190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芝浦制作所株式会社。在20世纪初期,芝浦制作所以供应日本国内的重型机电制造为主业,并逐步成长为知名的工业大厂。
第二家公司原名白热舍,由藤岗市助和三吉正一于1890年在东京创立,是日本第一家制作白热电灯泡台灯的公司。之后白热舍开始生产各种不同的消费性电子产品。1899年,白热舍易名为东京电器。
1939年东京电器与芝浦制作所正式合并成为今日的东芝,新名字分别为两家公司的开头字。而其英文名也是依照日语的拼音合并而来;To代表日语东的发音,Shiba代表芝的发音。不过公司一直到了1984年才正式开始使用东芝这个新品牌名称。
东芝通过收购其他公司快速扩张,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东芝购买许多重型机械的制造商与工业相关的公司。不过在1970年代后东芝开始成立子公司,将收购的公司与核心产业分开。这些子公司包括:东芝EMI(1960年)、东芝电子设备(1974年)、东芝化学(1974年)、东芝照明科技(1989年)、东芝美国信息系统(1989年)以及东芝搬运设备(1999年)。
东芝在许多产品上都是日本首家制造商,例如:雷达(1942年)、晶体管电视与微波炉(1959年)、彩色视频电话(1971年)、日文字处理器(1978年)、笔记本电脑(1986年)、DVD(1995年)、HD DVD(2005年)。
东芝引导NAND型闪存世界不仅因为科技被我们所引发,闪存是现在商务中重要的顶梁柱,随着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应用在大容量的存储器媒体中,例如SD存储器和USB存储器。
2015年展望
东芝2014年会计年度第三季(10~12月)的NAND Flash营收虽勉强较上个季度持平,但在日圆贬值、A19纳米制程良率提升与15纳米制程转进持续的带动下,单季平均销售单价低于预期,下降约7%,位 元出货成长率也较上个季度成长6~7%,营业利益率得以与上季持平,表现稳健。其A19纳米制程的企业级固态硬盘产品开始进入市场,结合自家HDD的产品 线做整合性的销售,取得不错的成绩。
未来东芝将提升自有品牌SSD、eMMC/eMCP和记忆卡的销售比重,并降低单纯颗粒与晶圆销售的 比重来提升利润。15纳米的制程转进持续进行,预期产出比重可望在 2015年夏天提升至50%。今年度资本支出也维持不变,第五半导体厂将规划为15纳米的大量制造与3D-NAND Flash的试产产线。
闪迪(Sandisk)
闪迪公司(台湾作新帝公司,港澳作SanDisk公司,英文:SanDisk Corporation,NASDAQ:SNDK),原名SunDisk,是一家设计与销售闪存卡产品的美国跨国公司,于1988年由Eli Harari与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专家Sanjay Mehrotra创立,1995年11月在NASDAQ上市。闪迪生产许多不同类型的闪存,包括多种存储卡与一系列USBU盘。闪迪均有销售高端与低端的闪存。
闪迪的总部位于加州苗必达市,并在世界各地拥有办事处与生产设施,如在爱尔兰共和国都柏林的欧洲总部。SanDisk的亚太地区总部位于香港。SanDisk也在上海、台北和首尔设有销售办事处,并通过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渠道和包括中国、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网络销售其产品。 2006年年底SanDisk在中国上海设立了首家制造工厂,采用最先进的制造技术生产业内顶尖产品。
SanDisk设计、开发、制造和营销应用于各种电子系统的闪存卡产品。闪存卡允许数据以紧凑的、可移动的格式存储。SanDisk的闪存卡产品有助于推动数码相机、多媒体移动电话、USB闪存驱动盘和其它数字消费设备等的大众市场销售。SanDisk拥有350多项美国和其它国家专利,并把公司技术授权给多家公司使用。
SanDisk是唯一一家有权制造和销售所有主要闪存卡格式的公司,包括COMPACTFLASH®(CF)、SD、miniSD、SmartMedia、MultiMediaCard(MMC)、Memory Stick PRO和其它Memory Stick产品,以及xD-Picture Card和USB闪存驱动盘。该公司闪存卡产品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针对零售商的销售,其余部分来自针对OEM厂商的销售。
SanDisk主要关注三个数字消费市场:数码相机和其它消费电子产品、全功能的移动电话和USB闪存驱动盘。
SanDisk是闪存卡生产和销售领域的领导者,拥有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Semico研究公司的报告表明, SanDisk的策略是确定闪存产品的大众消费市场,并为目标市场制造大量所有主要格式的闪存卡,从而使SanDisk能够为其零售和OEM用户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
SanDisk的产品还包括USB闪存驱动盘(Cruzer®产品线)、针对高级和专业摄影师的SanDisk Ultra® II和SanDisk Extreme系列卡产品、PC卡和读卡器。SanDisk卡的存储容量范围为从32MB到4GB。
2015年展望
制程组合调整与客户端销售出现明显落差,使单季位元出货成长率仅有4%季成长,因此虽然平均销售单价跌幅维持在4%,产品销售营收依旧较第三季微幅衰退 1.2%,整体毛利也从上季的47%衰退至43%。除部分OEM客户持续维持在19纳米较为落后的制程外,主流客户的固态硬盘与eMMC/eMCP产品均 已导入至1Y纳米,而15纳米预期在今年第三季初可达到整体产出的一半以上。
展望2015年,DRAMeXchange估计闪迪位元产出 成长率将落在35~40%,而预期平均销售单价跌幅与成本下滑的幅度均维持在20-22%年衰退,有助于利润率的稳定。虽然2015年Client端固态 硬盘的销售将出现挑战,但因企业级固态硬盘快速成长,整体固态硬盘的营收比重依旧可稳定维持在30%以上。
美光(Micron)
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NYSE:MU)又名“镁光科技”,位于美国爱达荷州首府波夕市,于1978年由Ward Parkinson、Joe Parkinson、Dennis Wilson和Doug Pitman创立,1981年成立自有晶圆制造厂。
美光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主要产品包括DRAM、NAND闪存和CMOS影像传感器。美光科技先进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计算机、服务、汽车、网络、安防、工业、消费类以及医疗等领域,为客户在这些多样化的终端应用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美光科技目前旗下品牌包括Crucial和2006年并购而来的Lexar。Crucial专注于销售采用美光芯片与技术制造的电脑内存、随身碟及固态硬盘产品,其Ballistix品牌的内存拥有良好的超频效能,故多被发烧友所采用。
Lexar(雷克沙)原是Cirrus Logic(凌云逻辑)旗下的一个部门,于1996年分拆。它是一家专业存储卡与随身碟制造商,不同于Crucial,其生产的产品亦采用其他公司的芯片。 Lexar公司是一家在数码存储卡、USB闪盘、读卡器及ATA 控制器解答技术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品牌及制造商,其产品在数码摄影、电脑、电子、工业及通信等领域获得无数赞扬及荣誉。 Lexar 品牌的数码存储卡在该领域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CF卡、MS卡、MS PRO卡、MMC卡、SD卡、迷你SD 卡、SM卡 及xD卡。 Lexar的ATA控制器解答技术为业界人士和OEM广泛应用,它的一些创新知识产权被一些世界一流的公司所认可。作为数码存储产品的革新者, Lexar公司是第一个在其CF卡上创立了读写速度标准专利权, 同时它还拥有70多项的专利技术。 通过数码摄影、电脑、电子零售商、经销商和专业摄影专卖店, Lexar 产品已广泛的在美国 , 欧洲和整个亚太地区销售。一些国际著名的数码相机生产厂商, 如: CANON, CASIO, KODAK, Konica Minolta, NIKON 以及 Pentax 都推荐它们的产品使用 Lexar 数码存储卡, 以使其数码相机能尽展其优异性能和可靠性。 Lexar通过与一些科技产品制造商和主要伙伴的合作,制定技术授权协议和联合销售协议。 Lexar 在数码媒体邻近的相关市场,如:民用电子、工业、电信业等也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SpecTek(事必达) 为美光科技的全资子公司,专门修复与筛选美光未通过测试的DRAM/快闪存储器芯片并以其名义打标出售。
美光于2007年3月21日首次在中国西安成立了工厂,主要生产DRAM和NAND快闪存储器。
2015年展望
在单季位元出货大幅成长20%的带动下,美光(Micron) 2015年会计年度第一季的NAND Flash营收较上季大幅成长14%,但受到固态硬盘以及通路市场销售不如预期的影响,平均销售单价下滑幅度高于位元成本,使SBU (Storage Business Unit)的营业利益率再度微幅下跌至2.6%。
展望 2015年第一季,随着美光开始逐渐调整产品组合来提升Mobile NAND的营收比重,初期平均位元成本将微幅上升,而在产品组合调整的过渡期下利润控制将显得更为重要;固态硬盘与零组件销售也明显受到其他业者TLC产 品的影响显得压力重重。16纳米MLC颗粒的出货比重持续攀升,导入自有品牌SSD的速度也加快,TLC晶圆将在下个季度开始出货给模组厂外,TLC颗粒 导入自有品牌的固态硬盘也预期在今年下半年量产出货。
SK海力士(SK Hynix)
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SK Hynix Semiconductor Inc.)是一家韩国的电子公司,全球二十大半导体厂商之一。海力士于1983年以现代电子产业有限公司的名字创立,在1996年正式在韩国上市,1999年收购LG半导体,2001年将公司名称改为(株)海力士半导体,从现代集团分离出来。2004年10月将系统IC业务出售给花旗集团,成为专业的存储器制造商。在80及90年代 他们专注于销售DRAM,后来是SDRAM。2001年他们以6亿5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TFT LCD业务,同年他们开发出世界第一颗128MB图形DDR SDRAM。2012年初,韩国第三大财阀SK集团宣布收购海力士21.05%的股份从而入主这家内存大厂。
海力士(Hynix)半导体作为无形的基础设施,通过半导体,竭尽全力为客户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海力士半导体致力生产以DRAM和NANDFlash为主的半导体产品。海力士半导体以超卓的技术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投资为基础,每年都在开辟已步入纳米级超微细技术领域的半导体技术的崭新领域。
SK 海力士则在2014年创下了史上营收、营利以及净利新高,年营收17.13兆韩元、年营利5.11兆韩元以及净利4.20兆韩元。年成长幅度也很惊人,营 收、营利各自增加了21%、51%。而营利突破5兆韩元,也帮助SK海力士成为继三星电子、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之后,名符其实的南韩企业三哥。
2015年展望
海力士(Hynix)第四季位元出货较第三季大幅成长30%,第四季NAND Flash营收季成长13%至9.95亿美元,成长幅度高于产业平均,而平均销售单价较上个季度仅微幅下滑8%,加上16纳米制程占比快速成长,整体营业利益率也较第三季攀升,显示海力士的NAND Flash部门表现已从谷底攀扬。
展望2015年,海力士将明显加强固态硬盘产品的销售, 除了开发企业级固态硬盘的产品线外,TLC架构的嵌入式产品也将自今年下半年起开始量产出货,因此海力士今年的NAND Flash位元出货成长率将高于均值,整体NAND Flash的产能将在今年第四季前提升至200k/m水准。
英特尔(Intel)
英特尔公司(英语:Intel Corpora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也是第一家推出x86架构处理器的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由罗伯特·诺伊斯、高登·摩尔、安迪·葛洛夫,以“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之名在1968年7月18日共同创办公司,将高级芯片设计能力与领导业界的制造能力结合在一起。英特尔也有开发主板芯片组、网卡、闪存、绘图芯片、嵌入式处理器,与对通信与运算相关的产品等。
英特尔早期在开发SRAM与DRAM的存储器芯片,在1990年代之前这些存储器芯片是英特尔的主要业务。Intel的成长史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区段。在刚创立的时候,Intel制造半导体的能力在当时而言是相当突出的,而当时他们主要的产品是SRAM的芯片。Intel在70年代时因为扩厂与升级制程的关系,能够主导多种存储器的生产,因而业务增长。
Intel第一个主力销售产品是移位暂存存储器与随机存取存储器IC,而在70年代时Intel成为这三种竞争激烈的DRAM、SRAM与ROM市场中的领导厂商。就在此时,英特尔的几位工程师,分别是Marcian Hoff、Federico Faggin、Stanley Mazor、Masatoshi Shima共同发明了第一颗微处理器Intel 4004。本来的发展是让日本Busicom公司生产的计算器中替换一些应用导向集成电路,虽然微处理机直到80年代中期才成为Intel的营业核心,不过Intel 4004在1971年11月15日就在大众市场推出了,比存储器更早。
英特尔在NAND Flash的产品部门叫NSG部门,是在9年前成立的。当时是跟美国有合资的一个工厂,当年应该是有2座Fab。这是所谓股权的分配,从这个厂里面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英特尔会按照事先谈好的既定比例来做相应的分配。在后端再来做相关的测试、封装等各自的工作。在成品端,也有自己不同的销售策略以及所针对的市场。
英特尔在2006年进入到NAND Flash行业的时候,英特尔还是一个新手,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人。当时英特尔是从90纳米开始,英特尔的NAND Flash真真正正是说它的质量好、它的性能好,达到可以做SSD的级别,应该是从L63B的34纳米开始。也就是从2006年一直到2009年的中旬,英特尔终于交够了足够该交的学费,学到了自己该学的知识,有了自己的积累,推出了自己相对有竞争力的产品。从34纳米之后,包括L74,英特尔认为这个产品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从它的性能上、成本上来看,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耕耘之后,英特尔认为有一定的成就。在SSD产品这一端,英特尔长期以来是一直坚持不懈的有相应的投入、相应的研发、相应的技术支持。从最早的时候我们是关注于工控的市场、嵌入式的市场,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很奇怪的产品,会在一个控制器上面堆叠一个NAND Flash,英特尔希望能够用在Pos、IPC这样的市场里。
2015年展望
随着欧美市场与中国电子商务进入旺季高峰带动相关企业级固态硬盘出货的成长,英特尔的NAND Flash营运表现持续畅旺,平均销售单价降幅有限,位元出货量也较第三季成长10%以上。NAND Flash营收则有10%的季成长至6.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则是大幅成长25%以上。其16纳米制程的固态硬盘产品将在今年上半年量产出货来降低成本, 而3D-NAND Flash应用的固态硬盘产品也预期最快在第三季末可问世,以巩固英特尔在企业级固态硬盘龙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