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民航局召开专题发布会,介绍了在推进航空器客舱无线网络服务方面的工作情况及成效。今年,民航局将“推进航空器客舱无线网络服务”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旅客乘机体验,提高民航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具备客舱无线网络服务能力的航空公司有23家,航空器共计842架,较2020年增加了188架,同比增长29%。其中,213架航空器具备地空通信能力。初步统计,今年已有130多万人次使用了空中接入互联网服务。
日新月异 客舱上网已成现实
早在2005年,空客公司就推出了全球首个机上客舱无线网络系统,借助“全球星”卫星通信系统实现高空上网。2007年,美国推出了基于地面基站的空中上网系统(简称“ATG”)。经过多年发展,基于卫星通信和地面基站的空中上网技术逐渐成熟。
目前,欧美大部分联网航班基于卫星通信,使用ViaSat高通量卫星等大容量通信卫星联网,正在大规模部署的“星链”卫星星座也有望提供这方面的服务;ATG则主要在美国国内航班上应用较多。相比之下,我国2012年才开始客舱无线网络技术验证飞行,2014年基于4G LTE基站的客舱无线网络航班首次试飞,2020年基于高通量卫星的客舱无线网络航班首航成功。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相关调查显示,空中上网服务现已成为继机票价格、航班时刻后影响旅客选择的第三大因素。数据显示,超过73%的旅客在旅途中的第一意愿就是上网;飞行时间超过4小时后,这一意愿接近100%。可见,客舱无线网络业务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从全球格局来看,目前美国是客舱无线网络服务普及度最高的国家,大部分国内外航班都提供Wi-Fi服务,普及率高达80%以上;欧洲紧随其后,普及率超过50%。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2016年就有超过36%的全球飞行里程可以提供客舱无线网络服务。客舱无线网络建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局域网到互联网“两步走”模式。第一步,旅客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个人移动通信终端接入客舱无线局域网,获得航空公司提供的娱乐、购物、航旅信息等服务。目前,多家航空公司已在飞机上配备了无线局域网系统。第二步,在局域网的基础上,航空公司选择加装相应的地空通信设备,满足空中接入互联网的需求。
另一种是互联网一步到位模式。航空公司一次性完成局域网及地空通信设备的加改装,旅客可使用个人移动通信终端在空中直接接入互联网,实现即时网页浏览、电邮收发、在线音视频体验等。目前,也有多家航空公司已实现空中接入互联网,其中东航的96架宽体客机已具备此能力。
诸多限制 空中上网并不容易
随着互联网应用边界的不断拓展,民航客舱无线网络业务也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普及。目前,欧美各大航空公司提供的空中上网服务相对成熟,我国也在2018年初放开了对机舱内使用手机的管制,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客舱无线网络时代。
但相比之下,我国客舱无线网络普及程度仍不高,旅客的上网预期与实际体验仍有差距,这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和互联网应用创新的一大盲区。客舱无线网络服务涉及频率资源、电信业务运营、无线电设备、适航审定、网络信息安全等管理事项,涵盖航空、通信、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发展也与诸多限制因素有关。首先,实现空中上网的成本仍然较高。目前,东航、南航、海航、厦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大多依靠Ku波段卫星提供空中无线网络服务,主要选择欧美公司比如美国松下航空电子等作为卫星接入设备和机上无线网络系统供应商,每架客机涉及的改装成本高达几百万元,运营过程中还会产生高昂的卫星租赁费用,整体成本较高。其次,空中上网用户体验欠佳。卫星通信上网是国内目前空中上网的主流方式,但传统Ku波段卫星的带宽不足,难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段流畅上网的需求。在5G手机大规模普及的今天,空中上网速度与5G速度之间的差距给旅客带来巨大的上网体验落差,进而可能削弱其消费意愿。再次,商业模式尚不成熟。迄今为止,客舱无线网络在全球尚无特别成功的商业模式。国外大部分航空公司都采用付费上网的商业模式,上网费用较高。例如,达美航空收取每小时5美元或单日28美元的全球航班上网费,目前只有约12%的旅客选择购买该服务。也有部分航空公司将免费上网作为获客手段,但这笔费用实际上仍包含在机票价格之中,如捷蓝航空、维珍航空、挪威航空等。现阶段,我国航空公司大多提供免费的客舱无线网络试运营服务,部分航班需要经济舱旅客以积分或里程兑换,尚未推出收费服务。要实现空中上网规模化普及,亟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模式。
2020年7月7日,中国首架国产高速互联网飞机青岛航空QW9771航班正式启航,同时开启了中国民航史上首次机载Ka卫星宽带互联网直播。(青岛航空供图)
针对上述阻碍客舱无线网络产业发展的问题,民航局也积极探索解决方式,致力于为旅客带来更好的上网体验。针对当前存在的网速慢、带宽不足等问题,民航局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进一步理顺相关政策及管理要求;促进运营商提供多种地空通信网络,提升航空器接入互联网速率,扩大覆盖范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今年Ku波段亚太6D高通量卫星已正式开始为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每架航空器可使用的网络带宽已从原来的10兆左右提升至100兆以上,提升了旅客空中上网体验。与此同时,我国自主建设的Ka波段中星16号高通量卫星也加入了服务阵营,开始为部分航空公司提供验证试飞服务,未来将有更多地空通信网络资源投入使用。
未来已来 实现真正云端畅享网络
为向旅客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空中网络服务,民航局鼓励航空公司、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不断融合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已有多家航空公司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设备制造商等合作,成立了专业公司,聚力客舱无线网络产业升级、提质增效。与此同时,相关航空公司还结合旅客需求、自身业务特点及资源整合能力,开发推广各具特色的空中网络服务,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近日,国航已完成改装客舱无线局域网工作,客舱无线局域网系统飞机已执飞航班超37万架次,Ku卫星网络飞机已执飞航班超1.1万架次,机上无线网络累计服务旅客500多万人次,实现了规模化运营。为提升旅客空中娱乐体验,丰富机上服务产品,国航启动了改装客舱无线局域网项目,并在新引进的空客A350飞机上线装了Ku卫星通信系统及客舱无线局域网系统,为旅客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和丰富的机上娱乐产品。截至今年9月,国航客舱无线局域网系统飞机已执飞航班37余万架次,航班覆盖了绝大部分航线网络,在北京—上海、北京—杭州、北京—广州、北京—深圳、北京—成都和北京—重庆等6条精品快线上的覆盖率已达77%,累计服务旅客471.6万人次,平台打开次数达5000余万次。未来,国航机上网络服务的重心也将随着规模化运营的全面开启向平稳运营和旅客体验持续提升转移,依托机队规模、空地互联、门户平台建设和新技术应用带动产品服务升级。今年6月16日,腾讯数字客舱产品上线一周年暨飞享互联公司揭牌仪式在海口举行,飞享互联航空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据了解,该公司由海航集团、腾讯与多尼卡三方共同组建,致力于提供数字客舱精品服务。该数字客舱产品先后在海南航空、祥鹏航空、乌鲁木齐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落地应用,并完成了智慧航班首航任务。
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客舱无线网络服务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行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将重点从现在以航空公司选择为主的局域网服务,逐步过渡到以旅客个人选择为主的互联网服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旅客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空中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