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永不放弃:C919大飞机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8-06-15

  从中国大飞机“三起两落”的历程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坚信中国道路,坚信中国大飞机道路,这是不可动摇的!——刘斌

  ■演讲 刘斌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在上海浦东商飞公司的广场上,伫立着一个寓意深远的纪念台,叫“永不放弃”。它的造型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炬,仿佛在诉说中国人追求航天梦、中国人要制造大飞机的信心永远不会熄灭。

  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背后究竟有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请听报告文学作家刘斌日前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的讲述。

  研制大飞机的信念不可动摇

  我先来讲一讲中国大飞机的研制历程。

  中国人其实早就有飞天梦。120多年前,广东恩平人冯如漂洋过海到美国,开始动脑筋做飞机,回到广州后他自己亲自设计、亲自制造、亲自飞行,造出了“冯如一号”、“冯如二号”飞机,最后不幸因为飞机试验失误而罹难。但是,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中国人一定要飞上蓝天。

  从冯如以后的这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苦难深重的岁月,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航空工业才开始真正起步。

  19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编队共17架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那些飞机都是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1951年,中国航空工业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后来慢慢发展成航空工业部。

  毛主席一直对飞机情有独钟。1956年,对那些从国民党接收过来的飞机进行修理后,我们有了第一架教练机,毛主席为此专门颁布了嘉奖令。

  后来我们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全盘搬照苏联的飞机设计标准、规则、机型、制造工艺等等。但是中苏关系恶化以后,逼着我们自己搞飞机,这时候毛主席说:就是穷得卖掉家当,也要搞两弹一星,也要搞航空。但是当时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只能全力以赴搞两弹一星,于是飞机的研制暂时搁下了。

  1970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工作。当时毛主席说了一句:你们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怎么不搞飞机呀?你们要搞飞机。就这么一句话,一锤定音,确定了中国要造自己的大型客机,这就是后来制造运10飞机的“708工程”。

  毫无疑问,运10飞机是中国进行大飞机研制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大家如果有机会到上海浦东商飞公司的组装基地去,广场上伫立着一个寓意深远的纪念台,叫“永不放弃”,它的造型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炬,仿佛在诉说中国人追求航天梦、中国人要制造大飞机的信心永远不会熄灭、永远不会停止、永远不会改变。

  民航飞机发展的“三起两落”

  中国民航飞机发展的历程可以归纳为“三起两落”。

  “三起”,第一起就是刚才提到的运10飞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下马了。

  第二次起步是代号AD100的干线飞机,AD意味着中国要造一架在亚洲领先的飞机,100是指100座。迫于条件,当时中国只能制造一些螺旋桨飞机,螺旋桨飞机是短线飞机,因此不断有一些院士、科学家给中央写信,呼吁我们一定要搞大一点的飞机。

  但是,AD100也是生不逢时,最后不得不下马。其中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实力太弱了,人家强国不愿意与我们合作,出尔反尔。

  第二次落下去以后,仍有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地上书,中央非常重视,从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一直到航空工业部,不断地组织专家讨论、论证。这些论证材料足可以写成一本书,方方面面的意见很多,但有一点始终是统一的:为了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国家发展,我们一定要造大飞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起两落”的第三起之前,中国成功研制了短航程支线飞机ARJ21-700。2002年,这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上马,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首飞成功。经过了严格的试航取证后,目前已经交给成都航空公司进行商业运行,也就是说,它可以载客、有航线、有航班,可以盈利了。这架飞机虽然是支线飞机,但是它标志着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民用客机。

  真正的第三次起步当然就是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2006年,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被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经过近十年时间,快马加鞭,一直到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圆满首飞。

  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凝聚了中国数十万科研人员的心血。据统计,国内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19大型客机的研制。

  从中国大飞机“三起两落”的历程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坚信中国道路,坚信中国大飞机道路,这是不可动摇的!

  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C919是中国制造

  很多人问我:C919到底算不算是中国制造?为什么它的发动机、内部的一些系统都是国外的?我的回答很明确:这架飞机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组装。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首先,整个飞机的构思、设计全部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因为大飞机的设计不是一个人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它是由很多系统构成的,飞机上哪怕是一个局部的小系统也可能需要一个人研究一辈子。所以,C919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构思,并完成各个系统的组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与国外合资生产的汽车,品牌得写上双方的名称,比如一汽大众。而中国大飞机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有权利自己起名字,命名权就是主权,就是自主知识产权。为什么起名叫C919?C代表是中国人自己的飞机。919,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中国首型中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中间的“1”也代表这是中国商飞研发的第一款大型客机,以后研发的飞机会陆续叫929、939……

  其次,目前世界上的航空工业全部采用专业化生产。比如,波音飞机也是自行整体构思后组装的,它的发动机也不一定是自己生产的。如今,世界上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国际厂家共有5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的工厂,发动机都是选用的。

  另外,国际上制造飞机的通行惯例是主制造商加供应商的模式。主制造商是一家,供应商则有几百上千家。飞机内部的飞控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环控系统、动力系统等都由供应商提供,然后由主制造商把它们组装起来,这是通行的国际惯例。

  C919首飞成功后,波音和空客飞机的总裁都发来了贺电。他们说,几十年间,只有中国商飞敢研制飞机,而且研制成功了,能够把飞机这些零部件组装起来,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大飞机背后,

  那些感人肺腑的“小人物”

  最后我来讲讲大飞机背后的人。飞机是机械的,但是人是活生生的。大飞机的历程实际上是与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大飞机的总设计师叫吴光辉,我每次采访他,他都没有太多时间,好几次都是在现场采访。他的电话是24小时不关机的,他说他最害怕的就是晚上来电话、半夜来电话。他手下有9个副总工程师,各分管一个系统或两个系统,他则整体排兵布阵,再加上他对技术非常严谨,所以忙碌的程度大家可想而知。

  吴光辉出身于湖北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就是一个小发明家,喜欢拆装收音机等小玩意儿,考大学时想学技术,就报考了南京航空学院。他搞飞机设计,一干就干了38年,非常扎实,兢兢业业,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家里根本顾不过来。我第一次采访他的时候还是满头黑发,过了七八年再采访他,他已经是满头白发,那是因为他操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他手下的9位副总工程师,其中有一位老工程师是陕西人,非常朴实。他当年被西北工业大学5系3专业录取,其实就是飞机制造的结构强度专业。他在这个专业一干就是40年,专门研究飞机在最大压力下不至于损坏的那个临界点。他家在阎良,人在上海,两边跑。后来终于有了一批进上海的指标,公司让他赶快写个申请,把家搬到上海,还给了他一套180平方米的房子,只要付一半费用就可以了。但他和老伴商量以后说不用了,因为大飞机需要他做强度试验,阎良也有很多军机的强度实验需要他做,再说在陕西天天吃肉夹馍也挺好。就这样,老两口到现在还住在西安一幢普通居民楼的三楼。一些同事说他傻,说你大上海不去,那么大的房子不要。可他说:我想开了,我就是一个农民。什么是奉献?他就是我们面前活生生的楷模。

  再来说说飞行员的故事。

  飞机造出来以后得先试飞,这冒不冒险?肯定是冒风险的。我心目中有两个最让我敬佩的飞行员,一个是ARJ21-700的首席飞行员赵鹏。赵鹏现在是中国航空试飞研究院副院长,是国际试飞员协会亚洲区的第一人。

  因为采访ARJ21-700在冰岛进行的大测风试验,我和他在一起待了28天。大测风试验就是指飞机要经过10级大风的考验,在10级大风中能够平稳安全地落地,而不至于被风吹倒。在那个场地上,人不用动就会被风吹着跑,你想想飞机要是掌握不好会怎么样呢?赵鹏是整个试验的地面总指挥,飞机上的飞行员叫赵志强。赵志强也特别了不起,非常沉着、镇定,在飞大测风前的一天晚上,我去看他,他说我知道你想问什么,咱俩去喝杯啤酒吧。他非常轻松镇定,上飞机的时候也非常从容,飞得特别好。

  这些人,都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本站内容除特别声明的原创文章之外,转载内容只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联系电话:010-82306116;邮箱:aet@chinaaet.com。
C919大飞机 浦东商飞 ARJ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