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信息时代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当今网络中的信息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密码技术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研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Diffle和Hellman提出了公钥密码思想体制[1],解决了对称密码体制中密钥管理代价高、功能单一等问题,但是随着需求发展,传统基于公钥基础设施的加密机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为了提高效率,Shamir于1984年提出了基于身份的加密机制(Identity-Based Encryption,IBE)[2],在此基础上,Sahai和Waters进一步提出了属性加密机制[3]。属性加密机制实现了一对多的加密模式且具有灵活的访问结构,通常分为密文策略属性加密(Ciphertext-Policy Attribute Based Encryption,CP-ABE)和密钥策略属性加密(Key-Policy Attribute Based Encryption,KP-ABE)[4]。为了完善属性加密机制的功能,发掘其潜在的应用前景,田有亮等人提出了基于属性加密的区块链数据溯源算法[5];刘建华等人在属性加密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密文检索的云存储方案[6];王峥等人提出了雾计算中用户和属性可撤销的访问控制方案[7];汪金苗等人基于多授权的属性加密设计了面向区块链的隐私保护和访问控制方案[8]。
本文详细内容请下载:http://www.chinaaet.com/resource/share/2000003718
作者信息:
郭凯阳1,2,韩益亮1,2,吴日铭1,2
(1.武警工程大学 密码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86;
2.武警部队密码与信息安全保密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71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