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21年10月26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第12条要求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以显著方式在用户账号信息页面展示IP属地信息。境内账号IP属地标注到省(区、市),境外账号IP属地标注到国家(地区)。2022年4月24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18家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社会影响力大的网络平台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对网络暴力行为建立事前预警、事后保护、严防扩散、曝光警示等全链条治理措施。2022年4月至5月,今日头条、小红书、抖音、知乎、新浪微博等知名互联网平台相继上线了显示用户IP属地的功能[1],引发社会舆论广泛讨论。2022年6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并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12条明确指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用户账号信息页面展示合理范围内的IP地址归属地信息。截止到2022年11月,用户在相关平台上均不具有自主关闭或者改变IP属地信息的选择权。虽然显示用户IP属地能有效减少蹭热度、网络暴力、恶意造谣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但也引发了公众对个人信息泄漏的担忧。202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开启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新纪元。本文试图在法律监管缺位的情况下,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对IP属地的法律性质以及平台公开用户IP属地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探讨,廓清大数据时代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概念。
本文详细内容请下载:https://www.chinaaet.com/resource/share/2000005027
作者信息:
严 驰
(武汉理工大学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