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应用

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与处理路径完善

作者:朱鸿静
发布日期:2025-08-27
来源: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

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大数据等各种新兴数字技术正无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些智能技术能够获得突破性进展,与公民的个人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信息主体对自己的重要信息采集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如何平衡信息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给予敏感个人信息充分保护的问题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单设“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一节,对敏感个人信息进行特殊保护,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上述规定仍存在内容较为抽象的现实问题,导致这些规定难以产生预期的实施效果。要给予敏感个人信息充分保护,首先应准确界定好敏感个人信息的范围,将属于敏感个人信息的信息纳入进来,对其适用严于一般个人信息的规则,对于那些不属于敏感个人信息的信息,及时排除出去,避免给信息处理者造成过重的负担。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形成强弱有别的保护格局,可避免“引发过度保护或保护不足的弊端”[2],使敏感个人信息获得全面切实的保护。因此,本文选取敏感个人信息界定和处理规则上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本文详细内容请下载:

https://www.chinaaet.com/resource/share/2000006651


作者信息:

朱鸿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3)


Magazine.Subscription.jpg

此内容为AET网站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敏感个人信息 处理规则 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