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数据要素化的加速和数据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数字中国注入强大动力。而金融行业目前是数字经济中对数据要素的需求最大、价值发挥最高的行业。
金融行业挖掘数据要素潜能走在各行业前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在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敏感数据前提下,强化金融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数据资源融合应用,建立健全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有效整合与深度利用”[1]。
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2022-2025年)》进一步就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明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于业务运营全链条、强化金融创新的科技武装,数据加持,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全面提升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
《2022年金融业数据流通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按照最保守估计,金融行业年交易量在数百亿以上[3]。
尽管金融行业在数据要素化探索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由于缺乏数据确权与定价等基础性制度改革,数据获取存在壁垒,数据质量与金融实际需求匹配差异大等问题仍然较突出。数据要素全周期、体系性、安全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堵点,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4]。距离“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
本文详细内容请下载:https://www.chinaaet.com/resource/share/2000005653
作者信息:
韩光,周崇毅,郝东林,刘伟
(中国电子数据产业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518057)